首页 资讯 正文

江西科学家破译花榈木“遗传密码” 这种珍贵的树 “才貌双全”还能抗“EMO”

体育正文 110 0

江西科学家破译花榈木“遗传密码” 这种珍贵的树 “才貌双全”还能抗“EMO”

江西科学家破译花榈木“遗传密码” 这种珍贵的树 “才貌双全”还能抗“EMO”

染色体级别花榈木全(quán)基因组(图源: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quán)(quán)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继江西科学家破解“雷竹”全基因组,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再传来喜讯。该院联合省林业科技实验中心在(zài)期刊《Scientific Data》(中国科学院二区(qū)期刊,5年影响因子8.7)发表题为“Chromosome-level genome assembly of the endangered tree species Ormosia henryi Prain”研究论文,在国内率先(shuàixiān)获得(huòdé)首个染色体级别花榈木(huālǘmù)全基因组,填补了(le)花榈木遗传学(yíchuánxué)研究的空白。

  说起花榈木(huālǘmù),你或许较为陌生,但一定听过“花梨木”。没错,“花梨木”就是花榈木的民间叫法。作为豆科、红豆(hóngdòu)属常绿乔木,花榈木被誉为“才貌双全”树(shù),其(qí)在我国的应用史可追溯到唐代(tángdài),可谓“全身都是宝”——外形树大荫浓(nóng),树干挺拔,寿命长且虫害少,是优秀的景观树。木材是上等木料,大名鼎鼎的龙泉宝剑,其剑鞘就是用花榈木做成的。根、根皮、茎及叶均可入药,提取物还(hái)可稳定(wěndìng)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另外,果实成熟时状如红豆,又使花榈木成了“爱情树”。

  为何要(yào)开展花榈木的遗传学研究?原来,花榈木因种子自然萌发率低,加之环境影响等种种原因,野生种群资源稀少,属于我国(wǒguó)珍稀濒危树种,为国家二级(èrjí)保护野生植物,被《中国物种(wùzhǒng)红色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

  记者了解到(dào),花榈木(huālǘmù)集中分布于(yú)我国东南部地区,其中核心分布区主要位于江西、湖南、福建等省区(shěngqū),野外种群极少。2020年,江西省瑞金市赣江源保护区发现了野生花榈木的身影(shēnyǐng);2023年,江西省彭泽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发现小群落,包括3株成熟乔木和12株幼苗,处于良好的自然野生状态。

  抢救这一珍稀树种,“基因(jīyīn)方案”有望给出答案。

  研究表明,花榈木基因组总(zǒng)大小为2.69Gb,BUSCO评估验证基因组完整性达98.20%,其中共功能注释到37366个(gè)基因,鉴定到2518个rRNA和1120个tRNA等非(fēi)编码RNA,为红豆属(shǔ)物种里少有的大基因组。

  该成果的发布,为解析豆科基因组(jīyīnzǔ)扩张机制提供了(le)新视角,同时为花榈木药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及红豆属相关濒危物种的保护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分子依据与理论基础(jīchǔ)。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研究团队(tuánduì)在前期资源收集、群体遗传结构解析基础上,首次发现了花榈木树体(shùtǐ)挥发性(huīfāxìng)成分中21种抗抑郁成分及4种核心物质,论证了该树种抗抑郁森林康养价值。

  据悉,近10年来,省林业科技实验中心与省林科院联合开展花榈木资源保护、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技术(jìshù)研究(yánjiū),在全省野外回归种植1.2万株(wànzhū)。

江西科学家破译花榈木“遗传密码” 这种珍贵的树 “才貌双全”还能抗“EMO”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